NEWS CENTER

远洋渔业:打造蓝色引擎的远征军

发布时间:2018-07-25

分享到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日期:2018年07月25日 作者:王彩娜  

航海记

本报记者 王彩娜

赶海的渔业人赶上了新旧动能转换大潮。

今年年初,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和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带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尽快抢占海洋产业制高点。”

时至年中,山东明确提出,把视野从沿海、近海投向深海、远海,做强做优沿海产业、远海产业、深海产业,形成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近日,山东省海洋渔业厅发布的《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中,支持建立综合性的海外渔业基地,开展远洋渔业合作项目评估和远洋渔场资源研究,争取更多的入渔许可,开辟优质新渔场,加快海洋生态牧场、水产品加工、贸易“走出去”,拓展海外渔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整个渔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已经由近海转向陆地和深远海,这也是国家限制近海资源开发、污染治理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鲁远洋渔业公司”)董事长卢连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远洋渔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

扬帆远洋,山东底气深厚。卢连兴分析称,一是山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渤海、黄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与日、韩、俄远东地区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二是山东省是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国内一流的科教机构和充足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多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海洋科学研究的成果。三是在渔业船舶设备建造、基地设施建设、海洋科技研究、水产品加工冷藏、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和宝贵经验。

远洋渔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中,涌现出中鲁远洋渔业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在海陆规模、设施设备、专业技术,还是人才、管理等,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

作为个中翘楚,中鲁远洋渔业公司坚持内外统筹、海陆并举,把着力点聚焦在“向外走出去,打造新引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内充分激活,促进传统业务老树新枝,释放新动能”。通过打造“一内一外”动能切换的双驱动,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鲁远洋渔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同比增长9.25%,实现归母净利润9152万元,同比增长74.04%。

远洋渔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卢连兴坦言,近几年,远洋渔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体量过大、质量较差,大而不优、多而不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行业国际组织管理趋严、“走出去”发展的步伐缓慢、产业链建设滞后、装备技术普遍落后和龙头带动效应较弱等困难。

因此,卢连兴建议,相关部门在巩固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组织研究扶持渔业发展的一揽子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政策落实上应进一步细化和有针对性。“通过采取每年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中列支渔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用于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建设海外渔业基地等,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速行业内各板块企业的洗牌和兼并重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发挥其技术先进、管理成熟、辐射带动作用和相对优势;通过重新整合海外项目,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效应。”

“远洋渔业产业自身正不断整合优化调整。”卢连兴以中鲁远洋渔业公司为例表示,在国内,不断加强自有基地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资产规模质量和产品附加价值,同时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国际上,坚持做“负责任”的渔业,在不加重资源开采压力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国际渔业组织规定和当地渔业政策法规,通过海外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到全球渔业资源再分配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去。

提及未来,卢连兴称,将以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采取“纵向一体化+适度相关多元化+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模式,做好资源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大文章的同时,发挥国有龙头企业职能,带动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蓝色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