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山东国资】中鲁远洋:向海而兴 囤实“蓝色粮仓”

发布时间:2022-08-09

分享到

1660036628122106.jpg

本刊记者 王炜/通讯员 王军

从山东起航,驶向大洋深处。中鲁远洋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深耕远洋渔业全产业链,擘画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近5年来,中鲁远洋营业收入一直保持在8亿元以上,利润总额累计超3.85亿元,是上个5年的2.23倍,国内金枪鱼系列产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3.37%;5年来累计完成进出口额25亿元,是上个5年的1.3倍,各项经营关键指标均排在行业前列。

这背后,智慧捕捞、数字监控、智能加工、食品研发等科技创新,改变了远洋捕捞、远洋冷藏运输、食品生产加工领域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

微信图片_20220809171642.png

远洋捕捞生产智慧化

东经56度,北纬8度,是占世界海洋总面积19.5%的印度洋海域,中鲁远洋“泰宏6号”“泰祥1号”正在赶往作业场的路上。“根据水温图、卫星渔场环境预报图等分析,该海域预计鱼群将会聚集,附近产量会较高,请根据各自生产情况选择区域进行生产作业。”提前到达该海域的总船长张立清对捕捞船队进行调度。过去,去哪里捕鱼主要依赖船长的经验;如今,渔捞日志结合卫星遥感数据能够准确预报渔情。

为此,中鲁远洋发挥远洋捕捞产业优势,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在“海洋环境预报模式业务化运行评估与专项数据产品共享服务平台构建”重点项目中,承担了“海洋环境预报数据释用分析及产品制作”课题,这为海洋工程、海上交通、海洋渔业、海上应急、滨海旅游等开展不同需求的产品定制,尤其是为远洋运输、捕捞、工程和科考提供了预报。

前不久,公司为每艘延绳钓船舶更换了新型浮标。“该款浮标设备具备高精度、小尺寸、长续航和落水自动定位等功能,海上定位精度小于30米,待机时间长,连续工作时间大于30天,而且可以清晰地显示钓具在水里的流向和流速,从而快速找到目标。”远在印度洋海域作业的泰宏7号船长郑本和介绍,相比之前的浮标设备,该设备在各项性能上全面占优,可极大改善海上定位精准度不高、续航时间短和参考参数少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地球的另一端,大西洋南部海域,中鲁远洋大西洋荣耀号和大西洋皇后号等金枪鱼围网船正在此区域作业。他们运用新型电浮标、卫星定位、微型声呐系统探测鱼群所处水层、鱼群数量、鱼体大小等信息,再结合卫星遥感系统显示的浮游生物浓度、洋流运动方向和水温高低准确判断到哪里下网。通过运用这些高科技装备,高峰期日捕捞150吨金枪鱼。

通过卫星遥感探测鱼群、无人机精准定位鱼群、智能浮标捕捞鱼群,远洋生产实现了智能管控。随着“智慧捕捞”全范围应用,中鲁远洋的远洋捕捞正从“传统远洋捕捞”向“智慧远洋捕捞”转变。这其中,科技赋能对远洋捕捞的增产、保证产品质量、实现安全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660036684179012.png

数字赋能远洋船舶安全监管

“中鲁海延延绳钓部呼叫泰祥7号,根据卫星定位显示,渔船所在海域即将有较强低气压,请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加强风力研判,及时规避,确保安全行驶作业。”

7月3日0时,身处总部的中鲁海延延绳钓部值班人员明安会通过中国远洋渔业协会远洋渔业服务平台,密切关注着远洋作业渔船的实时位置、航行轨迹、作业渔场风力等信息,并通过高精度卫星电话,提醒海域船舶注意安全。

远在国内的办公室,怎么准确掌握远洋渔船所在海域的情况?中鲁远洋运用卫星船载终端设备,通过渔船监控系统和智能化通信设备的双重运用,实现海上作业渔船动态监控、实时跟踪全覆盖和海上应急事故预警等功能。通过打造海上信息化平台、安设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加装卫星示位仪及卫星电话等,有效提升船舶定位精度,实现了对远洋渔船的全方位、全时空、全海域动态监管。

与此同时,中鲁远洋投资4亿元签约建造两艘现代化大型金枪鱼围网捕捞船,建造中的渔船将配置直升机、多普勒声呐、新型S波段海鸟雷达、太阳能无线电浮标、新型环保冷媒、网位仪、渔业遥感系统等密集的智能、先进技术,将更加精准地实现智能化生产,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深海食品的需求、提升我国远洋水产品供给水平、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鲁海运船务部办公室的大屏幕上,加载了船达通卫星船载终端,海区平面图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分布着绿色船形符号。“这些符号代表着中鲁远洋的冷藏运输船舶,点击其中一个符号,就能查看船舶的具体位置、航行速度以及风向、风力、海浪、能见度等信息。”中鲁海运船务部负责人王增伍介绍说。

记者看到,在东经125.3度、北纬11.2度的太平洋,台风“鲇鱼”正在附近海域生成,中鲁海运通过动态监控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台风,对在此地航行的“新懋丰”号船舶进行动态调度,避免台风影响船舶安全航行。有了科技助力,在台风来临之前,“新懋丰”号就已经顺利避开,驶向渔场进行货物转载。

今年以来,中鲁海运的7艘远洋冷藏运输船舶已累计航行6万余海里,港口装卸60余次,运输金枪鱼2万余吨。数字科技为远洋运输船舶的安全监管和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660036733375237.png

创新引领食品加工转型升级

除了智慧捕捞、数字监管的应用,中鲁远洋的创新更是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条,在激发“多元化”创新主体方面实现新突破,建立了“产、学、研、服、用”五位一体化创新体系。

在中鲁食品公司,“智慧金枪鱼加工”为企业完成了自动化、智能化水产加工装备及成套生产线的应用,与原有加工模式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0%以上,每年为企业节约劳动力成本约500万元。在生产过程中,他们根据POKE产品的加工要求,成功研制“切得快”自动化设备,并通过分析各项工序产能、工序衔接和设备能力进行流程再造,实现了POKE加工的智能化生产,生产线由60人压缩至15人,全年节约人工费近300万元。

在这里,他们研究的是如何让“一条金枪鱼”的价值发挥到极致。金枪鱼小分子肽的提取,让原本每吨3000元左右的边角料,加工后可制成每吨货值高达120万元的肽粉,在其“身价”数百倍增长的同时,所含营养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收。科技赋能创新产品研发,中鲁远洋不断推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全链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先后开发出包括手撕金枪鱼、金枪鱼肽、金枪鱼油、金枪鱼面膜等在内的30余款产品,建立起包括熟食产品、健康食品和护肤产品等在内的多元立体的产品体系,科技实现了让“一条鱼”的利用率从不足70%到近100%的极致发挥,为进一步打开金枪鱼等深远海水产品国内消费市场,引领国内市场消费升级和饮食结构转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鲁远洋还采取“联盟+公司”的形式,联合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金枪鱼加工)和山东省海洋生物科技暨金枪鱼生物制品深加工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按市场化机制运行,由企业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形成搭台创新、联合研发、企业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他们把握世界海洋科技前沿,突破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延伸海洋产业链条,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集群效益,研发更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制品新技术创新平台和推广示范基地。


科技引领未来,打造金枪鱼全产业链“航母”

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及智能装备在中鲁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生产方式,智慧仓储越来越近。通过实施“中国金枪鱼交易中心”超低温冷储改造项目,形成了“食品加工+电商体系+冷链物流配送+自提点”四位一体的高效冷链服务体系,现已成为集生产、仓储、配送、运输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超低温金枪鱼冷储中心。

中鲁远洋加速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深海食品的全产业链条结构调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高等院校合作项目、新产品开发数量持续增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是上个5年的60倍。

国内首家、全球唯一的综合性智慧化金枪鱼产业园——中鲁海洋创新产业园项目落地青岛,聚焦海洋领域,集科技、产业、基金、园区运营于一体,创建“一区、二基地、八中心”的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海洋产业园。同时,产业园区将发力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智能仓储、智慧冷链等一系列智慧化变革,拉动产业配套升级,形成高端智能产业集群,以数字赋能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

如此快速的创新步伐,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鲁远洋围绕“金枪鱼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布局,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外贸加工出口总额比2020年提升15.7%,金枪鱼产品国内销售总额比2020年提升67.4%,国内金枪鱼系列产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43.37%。

站在行业最前排展望未来,中鲁远洋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的嘱托,用科技创新落实“藏粮于海”,囤实“蓝色粮仓”,用来自远洋的优质深海食品不断丰富人民的“饭碗”,创建世界一流远洋示范企业,切实扛好中国金枪鱼全链条产业领跑世界的重任。

微信图片_20220809171943.jpg微信图片_20220809172003.jpg微信图片_20220809172005.jpg

转自《山东国资》杂志报道